“二月二”龙抬头历史渊源 各地民俗大不同
发布时间:2023/3/23 11:14:00 浏览数:186

“二月二”龙抬头历史渊源 各地民俗大不同

    二月二

    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人们曾经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星辰的位置,据此判断季节。其中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每到二月初的黄昏,角宿一星和二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类似龙之双角,东方在五色为青,故称“青龙抬头”。虽标象惊蛰节令,其时,兴云播雨的龙,却还在睡懒觉,故此,或供飨以六畜牺牲,讨好哄之;或以木竿敲击房梁,惊而扰之;种种招术,皆为呼唤龙的醒来。滹沱人家,此举之外,还有两般的不同,一是二月二的龙灯,作封箱的最后一耍;二在翌日早晨,人驾龙而动:那耕地的犁杖,一对扶手,若龙角高翘;雪亮的犁刃,呈龙头之形;犁尖下新土似浪涌,搅动烟雾氤氲,叫作:二月二,通地气儿。

    龙抬头的节令食品,总与龙沾边,把面条叫“龙须面”,称馄饨为“龙眼”,包子叫作“龙蛋”,瓤馅也以素油时蔬调制,个头以大为美,民谣唱道:二月二,吃龙蛋,吃了龙蛋不犯贱。吃龙蛋,意在表达自己是龙种,而非虫蚁之辈,所谓“不犯贱”,即是自尊自重,从事的诸般营生,恪守仁义诚信,珍惜各自良善的家声。

“二月二”龙抬头历史渊源 各地民俗大不同

    龙抬头

    滹沱乡间的二月二,龙抬头,人抬脚。抬脚,是出门远行,不过这时的抬脚之人,多是些本事非凡的“人中龙”,是那些作大生意,谋大事业的人,专门拣选了这个“龙兴黄道”之日,迈步向黄金梦境。

    龙抬头之日,也是人剃头之时,以这天理发修面为吉祥,为的是沾染些许龙气,换个说法叫作“龙剃头”,头面打理得光净齐整,人人显得意气风发,呈活虎生龙之象。

    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民间习俗春龙节来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叫“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肉,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为什么在“二月二”要吃猪头肉呢?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

    北方人在“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啦,“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二月二” 龙抬头,大地万物开始复苏,一切动植物都开始抬头,一年要开一个好头,迎来风调雨顺。龙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宫,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用猪头当供品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看来是有说道的。

    宋代的“仇池笔记”中曾记录了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腹饥,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熏熏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 “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美馔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俗语还说:“哪有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的”这其中道理更是不言而喻。人若怀才不遇,不必气馁,早晚必会找到能够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看起来“二月二”吃猪头是古代留下的传统,是吉祥兆头的标志。那么现在“二月二”猪头肉又怎么吃呢?想着宋朝王中令吃到的那盆和尚端出的蒸猪头,品着猪头诗,那番景象已经是历史。现如今由北京金三元酒家发明的“扒猪脸”,就不一般了。他们把猪头肉给予了最高的待遇,载上了时代最时髦的称呼,并获中国菜肴首例专利。

    “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大关卡的标准化生产,历经十多个小时的修炼,才能端上餐桌。吃金三元的“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五千年的餐饮历史,该会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现。“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更为可喜的是当代的高科技和市场的结合让消费者不用到饭店,坐在家里就可尝到美味的“扒猪脸”。这正是:二月二,春龙节,龙的传人过龙节,龙节要吃猪头肉。

    编者按:又到了每年阴历二月初二,这是我国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北方的很多地方认为过了二月二,才算过完年。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而各地传统风俗不尽相同……

    浙江“二月二”吃芥菜

“二月二”龙抬头历史渊源 各地民俗大不同

    据浙江电台报道,每年“二月二”这一天,作为浙江温州( 酒店 )传统老字号的县前汤圆店都会推出芥菜饭新品,前来就餐的顾客总是络绎不绝。正在店里就餐的叶先生表示要带小孩子来这里吃芥菜饭,他说:“民间说‘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其实更主要的还是让孩子感受一下温州的传统民俗文化”。

    市区解放北路的长人馄饨店、杨府山的食林阁农家乐等也纷纷推出芥菜饭新品。为了讨个好彩头,食林阁还特意将芥菜称作“借财”,将店里的家常豆腐等豆腐菜肴称作“兜福”。

    据了解,“二月二”这天,温州市民间不仅吃芥菜饭,还有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肉、剃头等习俗。

    吉林:二月二剃龙头

“二月二”龙抬头历史渊源 各地民俗大不同

    据吉林电台报道,常言道:“二月二,剃龙头”,很多人愿意赶在这一天理发,意味着“走好运”。在吉林省长春市,许多理发店一大早便顾客盈门,甚至排起了长队。排队等待理发的吴先生:“从小老人们就说二月初二龙抬头,按照风俗习惯就是应该剪个头,图个喜庆,也是象征一年来有个好的开头,好的兆头。”

    石家庄:“二月二”举行鼓王争霸赛

    据石家庄电台报道,在石家庄市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来自北京、山东、山西、陕西以及石家庄各县市区的16支鼓队向“金股王”冲击。陕西渭南市韩城民间艺术团张宁:“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通过这次活动,为以后锣鼓方面,给我们提供一些经验,提供一些帮助,非常激动。”

    鼓王争霸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石家庄市已经连续五年在农历二月二这天举办鼓王争霸赛事,不仅吸引了石家庄市数百支鼓队、百万余人的积极参与,外省市鼓队也纷纷来参加。本届大赛场面比往年更壮观、竞技性更强、技术含量和演出质量更高。市民们欣赏到了一台极具民族风情的文化盛宴。市民王哲说:“鼓乐不单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现在很鼓舞士气,老百姓需要娱乐的时候,除了唱歌,跳舞之外,把咱们民族的东西,传统的东西发展起来,多么欢快,看着非常感人,非常好。”

    最终,正定《常山战鼓》和陕西《韩城行鼓》获得了“金鼓王”称号。

    黑龙江:“二月二”猪头肉热销

“二月二”龙抬头历史渊源 各地民俗大不同

    据黑龙江电台报道,在哈尔滨市宣庆街一家熟食专卖店,一到二月二,这里比往日繁忙许多,市民们聚集在柜台前购买猪头肉。

    有群众说:“二月二是一个非常喜庆的日子,买猪头肉主要是给父母,老人挺注重这方面的,希望家里的每个人都能像龙头一样高高抬起。”

    卫生监督部门提醒广大市民:购买熟食时要仔细挑选,色泽老旧、有异味的熟食坚决不要购买。另外,颜色异常的熟食制品极可能色素超标也不要购买。

    中国最大的庙会 淮阳太昊陵二月二庙会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华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和长眠,炎帝神农氏继之建都兴业,是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站在淮阳小小的版图上,沿着岁月的印记细细寻究,这块版图上的印痕会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古称宛丘、陈、陈国、淮阳、陈州、陈城;孔子3次来陈,留4年;《诗经》载有“陈风”10首,曹植、李白、张九龄、苏轼、苏辙、晏殊等历代文坛巨匠均在此留下了千古华章;包公陈州放粮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淮阳泥泥狗被誉为 “真图腾,活化石”;剪纸、布老虎等工艺品精美绝伦;太昊陵庙会被世界吉尼斯总部命名为“单日参会人数最多的古庙会”……

“二月二”龙抬头历史渊源 各地民俗大不同

    淮阳太昊陵二月二庙会祭祖者

    淮阳名胜古迹众多,有史可查的326处,其中全国第一或独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1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名冠全国18大名陵之首的太昊伏羲陵殿宇巍峨,博大精深,蕴藏着华夏姓氏文化之根,史学界公认为“天下第一陵”;平粮台古城遗址,距今已有4600年的历史,是目前我国发掘出土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留存最好的古城遗址;面积1.6万亩的龙湖,夏日荷香十里、水草丰茂,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一泓碧水环抱陈楚故城,七台八景散落其间,形成了“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的亮丽风景;剪枝公园有松柏造型200多种,被誉为“淮阳独秀”、“天下奇观”;每年的春季朝祖会、夏季赏荷月、秋季寻根游、冬季民俗展活动和两年一度的中华姓氏文化节,四海宾朋云集,万姓同根谒祖,形成了万人朝圣的东方奇观。

    历史的脚步走了5000年,脚下的土地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沧海桑田,而淮阳每年万众瞩目的传统祭拜盛会始终未变,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淮阳这个“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定都和长眠的地方,每天都会用宽广的胸怀迎接数十万海内外羲皇子孙“回家”拜祖。万亩龙湖以它的烟波浩渺,巍巍羲陵以它的肃穆庄严,企盼着一个个炎黄子孙实现崇敬始祖、念乡追远的夙愿。

    在那原始的洪荒年代,太昊伏羲氏曾在此结网罟、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在以陈为中心的黄淮大地上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从此,中华民族开始有了愚昧与文明的分野,有了血脉相承的名和姓,有了阴阳辩证的先天八卦,有了神秘威严的龙图腾。

    伏羲因此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被后世推崇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人祖,龙祖,中华共祖。

    二月会

    农历二月二,民间有说法叫“龙抬头”,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二月会”,也叫“人祖古会”,每年自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止。这段时间,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省的祭祖者云集淮阳,潮水般涌进太昊陵朝祖进香,高峰时每天有10万人。

    太昊陵庙会的起源可追溯到6000年前,据史书记载,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宛丘(淮阳)。他“一画开天分阴阳,推演万物定乾坤”,在以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他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畜牧,开创了原始畜牧业;他自认风姓,教人循规蹈矩;他制嫁娶之礼,使原始生民摆脱了愚昧的群婚状态;他发明了最原始的乐器琴瑟,教人礼乐之大化;他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分理海内;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他创立八卦,结束结绳记事开启人类智慧,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

    为纪念伏羲的功德,后人在太昊伏羲氏长眠之地淮阳建了陵庙。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淮阳已有伏羲陵墓,汉代以前在陵前建祠,唐太宗李世民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赵匡胤诏立陵庙,至明清两代又屡加修葺扩建。太昊陵规模宏大,太昊陵庙会更是热闹非凡。

    从古到今,太昊伏羲陵前香火不断,历代皇室贵族、文人墨客均来淮阳朝宗谒祖。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这里都举行规模盛大的朝祖庙会,其会期之长、范围之广、人数之多,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

    担经挑:祭祖的原始遗俗

    太昊陵庙会有花样繁多的民间娱乐活动,与其他庙会相比,太昊陵庙会的底蕴更丰厚,文化味道更浓。庙会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群群身着黑衣、肩担花篮、手敲竹板边舞边唱的妇女,她们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吟诵唱,这舞蹈叫担经挑,舞者多是年长的妇女。她们高举黄绫青龙旗,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来到太昊陵,先祭拜“人祖爷”,然后到统天殿、显仁殿、伏羲墓前表演担经挑。担经挑传女不传男,这是远古流传下来的规矩。担经挑史诗一样地在淮阳流行了几千年,它是原始社会以舞祭媒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是集祭祖、娱神、求子为一体的祭拜形式,是原始巫舞的演变,是淮阳独有的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巫舞。舞到最后,舞者走到中间背靠背而过,两尾相碰,象征伏羲、女娲相交之状,其唱词也多与伏羲、女娲有关。这种祭拜形式与古陈国崇尚巫风、盛行巫舞有关。

    太昊陵庙会上还有众多的民俗形式,如拴娃娃、抢旗杆、送楼子、摸子孙窑以及信灵还俗、交尾泥泥狗等,这些都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生命起源的生殖崇拜。通过摸子孙窑得子者,还要用旗杆、楼子还愿,以示感激。太昊陵庙会众多民情风俗,反映了原始社会最本质、最自然的对生命的渴望。

    泥泥狗:图腾时代的“活化石”

“二月二”龙抬头历史渊源 各地民俗大不同

    泥泥狗

    泥泥狗是太昊陵泥玩具的总称,当地老百姓叫它“灵儿狗”,说它是给“人祖爷”守陵的,把它奉为祭祀伏羲的神物。自古以来,太昊陵庙会期间,街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泥泥狗,南来北往的游人香客到太昊陵祭拜过“人祖爷”后,都要买些泥泥狗带回去,不仅沾沾泥泥狗的灵气福气,还可以驱邪避灾。淮阳泥泥狗为泥质,黑底,上绘红、黄、绿、粉、白五色点线图案,有孔,能吹出“呜呜”声。造型古朴、简约,有200多种。这些稀奇古怪、神秘虚幻的动物有着神奇的名称:人面猴、人面鱼、猴头燕、草帽老虎、多头怪、独角兽、猫拉猴……好似一部活生生的《山海经》。这200多种造型并不是出于淮阳民间艺人的审美趣味,而是一种崇神、祭祀的需要,在民间艺人的心中,这是老祖辈传下来的,这种做法是不能更改的。在这些呈现着原始印记的超自然、夸张的形体上,释放着远古的神秘。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许多神兽都是原始社会部落的图腾,形形色色的泥泥狗与《山海经》中描绘的奇禽神兽都反映了史前人类的图腾意识,所以学者们称淮阳泥泥狗为保存至今的“真图腾”、“活化石”。看着这些古拙奇异的泥泥狗,人们很自然会想到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伏羲、女娲兄妹成婚后,天下人烟稀少,他们嫌自己生育太慢,就用泥捏制泥人,待这些泥人晒干后,就变成了能走动、会说话的人。千百年来,泥泥狗的制作方式和这个古老的传说在淮阳民间代代相传,生于泥土,长于泥土,又归于泥土,这泥土里留下了先民们生活与劳作的密码,也承载着子孙万代对祖先的尊崇与追念。

    布老虎: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象征

“二月二”龙抬头历史渊源 各地民俗大不同

    布老虎

    在太昊陵庙会上随处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布老虎,有单头虎、双头虎、直卧虎、侧卧虎、玩具虎、枕头虎等,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是装饰化、人格化了的布玩,造型惹人喜爱,逛庙会的人们总要买上几个带回去,希望儿女们不受邪恶侵犯,吉祥如意。

    追根溯源,布老虎起源于虎图腾崇拜。原始社会风雷闪电、猛兽出没,人类自身非常脆弱,强大的老虎被人们看成是世上的强者,因此人们把老虎作为生命保护神和繁衍生育之神。布老虎以双头虎枕为多见,是崇虎习俗在民俗中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双头虎枕是一个象征阴阳相合的母体,可以祛灾、保护娃娃平安,而单头虎、直卧虎等则是作为全家保护神的镇宅图腾虎类型,这些布老虎腹装草糠,黄布包皮,人工缝制,虽然把其身躯和尾巴大幅度收缩了,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丝毫没有忽略,着意刻画的虎头、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都被明显夸张,老虎的神态更为生动。

    淮阳人喜爱老虎还源于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传说。相传远古洪荒时期,一次大洪水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伏羲、女娲兄妹伏在白龟背上逃过洪水大难。洪水过后,世上只剩兄妹二人,为繁衍人类,他们各自去寻找配偶,但遍寻都无第三人,便商定以滚石为媒,合而为婚。伏羲羞于看见妹妹,遂自变老虎,以草遮面,与其妹成婚,使人类得以延续。伏羲、女娲被称为“人祖爷”和“人祖奶奶”,所以布老虎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装饰品和玩具,是后人对人祖伏羲、女娲的怀念与敬仰,是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与象征。

    在太昊陵庙会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朴习俗,这些古朴习俗在礼教浸染的中原腹地已保留了数千年。太昊陵庙会是古老的约定,也是现代的约会。

    神奇古老的豆口“二月二”古庙会

    坐落于太行山深处、浊漳河畔、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平顺县石城镇豆口村,每年农历二月二都要举行传统的“二月二庙会”,闹社火,唱古戏,敬神灵,祈求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庙会期间,戏班名角应邀而至,商贩货郎不请自来,本村艺人争相献艺,吸引了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带的百姓扶老携幼云集这里,素有“百里水乡、三省交界第一会”之说。

“二月二”龙抬头历史渊源 各地民俗大不同

    豆口村二月二庙会

    豆口村二月二庙会,能够千年不衰,享誉百里,是因为它有“五绝”,第一绝是:戏台搭得绝。心灵手巧的豆口民间艺人可以把戏台搭得绚丽多彩、巧夺天工、独具一格。过了正月十五,豆口村几十名能工巧匠就开始为搭戏台忙活了。到了二月二前夕,一座精美绚丽、令人叫绝的戏台就呈现在赶会百姓的面前。戏台一高两低,飞檐斗拱,前檐正中是月挂楣脑、二龙戏珠,左右两边有喜鹊戏梅、顽猴吃桃、松鼠偷葡萄等,空白处还将瓷盘、瓷碟、圆镜点缀其间。整个戏台框架全部用布匹纵横搭建,所露出的柱子还要用黄绿红丝带包裹起来,号称“三节楼”,戏台四角和前檐再挂上古色古香的六面八角玻璃灯,使整个戏台银光闪闪、美轮美奂。

    第二绝是:演员唱各绝。豆口村是有名的“戏窝”和“戏剧之乡”。村人不仅爱看戏、能懂戏,还自排戏,自唱戏,排演过的剧目不下数十种。戏班艺人到了豆口唱戏,不仅要唱好戏,还要在唱戏前向该村的土地爷跪拜。戏台上演员唱得情真意切,招招见功底;戏台下群众看得如痴如醉,时时融戏里。台上台下一台戏,成为了豆口二月二庙会上的又一绝。

    第三绝是:社火闹得绝。豆口二月二古庙会,不仅要搭台唱戏,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闹社火。在豆口村,群众有着强烈的表演欲望,上至古稀老人,下到丫头小子,不分男女,都非常热心地参与村里的各种表演活动。所以,古老的豆口才创作、留下了那么多的传统民俗文化节目。特别是独具特色、惊险刺激的拴高台节目,更是引人入胜。挑选出来的十多名长相俊秀、大胆的六七岁男娃女娃,经过梳妆打扮后,固定在社火铁架上,架分三层,高约四到五米,并且各有名堂,分别叫“燕王扫碑”、“武松打虎”、“麒麟送子”等等。在二月二这天上午,由身强力壮的年轻后生抬着,旗伞簇拥,八音会奏,先在村里的街道绕行一圈,然后再集中到庙会会场戏台前进行表演。

    第四绝是:民风纯得绝。豆口村不仅民俗独特,而且民风纯朴,村民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在二月二庙会上便可以看出来。二月二前夕,人们纷纷出村叫亲戚邀朋友,请其他村的人前来瞧戏赶会。到时,家家都会安上大铁锅,等待亲戚朋友的到来。对那些既没有亲戚又没有钱的穷苦赶会人,不管认识不认识,豆口百姓都要热情地把他们叫到家里,捞饭面叶就柿疙瘩谷糠面与软柿子蒸的窝窝,管吃管饱。

    第五绝是:村落建得绝。豆口村坐落在“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里,一面靠山,三面临水,漳河水绕村而过,“横漳水而带行山,枕龙门而控凤壁”。整体的地形为“金龟探水”,村子就建在这个龟头上。东、西、南、北五券南有二券,券即类似于城门的石砌通道,如古堡一般,将村落包围。木构木建、砖墙砖地、石雕石刻的民居院落,院套院,院连院,院挨院,院对院,依势而造,蜿蜒排列。青石铺砌的弯弯曲曲街巷迷宫一般,类似道家的八卦图案。

    古老的豆口,古老的庙会,千年岁月的流逝,现代文明的冲击,尽管使其受到了一些影响,但随着豆口民俗旅游村的开发,随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恢复,相信这个千年古会会再绽放出它灿烂的光芒。

相关评论
    评论未找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