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不同本质
(一)身心发展不平衡问题
1.身心发展不协调。
进入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其身体发育很快,可能在半年内就长得跟父母亲一样高或更高。其心理发展开始放弃小孩的依赖心理,力求自立;开始崇尚理论,喜欢判断批评;对异性的兴趣也大大增加,准备进入成人阶段。唯其在成长发育中,其身心各方面发展快速而不平衡,也不协调,比如,有时热心与同学们一起高谈政
治或哲学,但一回头又与弟妹吵着吃点心,显得很幼稚;对异性朋友有兴趣,但碰到异性朋友却又脸红心跳,显得不知所措。有的躯体已壮如成人,但说话办事仍像小孩所为;这种因身心发展不平衡而呈现在心理与行为上的问题,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减少或消失。
所有青少年,其身心发展不一定都是整齐化一的,有的较早熟,有的则比较迟缓晚熟。若过分的早或晚,会因其偏差大而呈现异常。假如偏差不大,随年龄的增长,自然变得正常。
2.人格发展的紊乱无结构倾向。
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期有一个特点,即其人格要从已建有初步秩序和结构的孩童期,变为组织紊乱无结构的过渡期,以便于重新组合,建立起更高一级秩序与结构的成人人格。所以,处于“孩童期”与“成人期”之间的青少年,其人格上有紊乱无结构的倾向。这种现象可表现在日常生活里,比如,本来生活有规律
的小孩子,却变得晚睡晚起、生活无规律,令父母、老师担心。这种生活现象,是发展过程中的过渡现象。通常说来,随着进入成人期以后,会再次恢复其有序的生活方式,以便适应现实社会。
(二)社会适应不良。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多会敏感而脆弱。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或挫折,很容易引起情绪反应而出现心理问题,这种挫折反应常常是暂时的,减少或消除后,其心理问题多会随之消失或改善。如家庭不和睦、亲人得病、过不惯集体生活,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因此,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与异性朋友
相处时,是否被欢迎或被不理会,都可以引起心理上的冲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反应,也是一种适应问题。
(三)精神疾患的早期症状
有些儿童会患上儿童特有疾患,如“儿童孤独症”、“注意缺陷障碍”,但青少年期并没有其特殊的精神疾患。只是有些成人所患的精神疾患,在青春期就开始呈现。如过分的孤独畏缩、思考奇异、感觉古怪等,有时是“精神分裂症”的初期病症。假如情绪过分兴奋或低沉,且周期性变化,就要考虑是否是“情感性精神障
碍”的早期现象。有许多神经症,如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等都可能在青少年期发生,特别是神经衰弱发病率最高,宜由精神科临床专家来诊断,并作出治疗上的建议。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归因
1.自我心理。
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少年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青少年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
处,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评与反映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青少年们常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2.性心理。
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少年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但是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青少年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青少年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统一,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3.家庭关系。
如何与父母相处,是青少年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判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沟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4.朋友关系。
与同学、朋友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青少年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惟恐被大家排除,也是
心理问题根源之一。
5.社会适应。
青少年们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年轻人常易于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