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干活的人,手上一般都很嫩,很容易出水泡。比如一次扫雪之后,可能不少人手上都会起水泡。大概所有人都有过对付水泡的经历。我是弹古筝的,与水泡打交道的经验比较多。初学古筝者手上出水泡是很常见的现象,100个弹筝的怕100个都与水泡做过斗争。水泡确实很讨厌,不但比较疼,影响练琴,还有可能感染造成更大的痛苦,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皮肤结构图,其中很明确地标出了皮肤的各部分结构。出水泡的地方一般就是表皮。】
水泡的形成原因很简单。人的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最外一层是表皮。表皮还分好几个部分,最外面一层是角质层。角质层结构致密没有神经,是皮肤的最外层防线。练习古筝时,手指与弦之间的摩擦非常频繁,而这种摩擦对皮肤是有害的。初学者的皮肤没有经过锻炼,角质层不厚,与下面的组织结合也不够紧密。这在一般情况下完全可以起到对皮肤的保护作用,但是在古筝练习时,手指皮肤与弦的摩擦较大,并且强度也很大。在这样反复摩擦的作用下,角质层就会与表皮其他组织分离。这个现象与反复搓捻较厚纸张后,纸张产生分层的道理是差不多的。这时,为了加强对内部组织的保护,就会有大量体液渗入角质层和下面组织的空隙,水泡就出来了。水泡内部的液体就是为了保护皮肤,避免皮肤进一步受损而形成的缓冲部分。这也可以看作是皮肤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同时,伴随水泡出现的是神经系统的敏感反应,所以出了水泡会感到疼痛。这是一个预警信号,提醒你要留意皮肤的状况。不只是弹筝会出水泡,有时扫地手上也会出水泡,走路走多了脚也会出水泡。只要是摩擦超过了皮肤的耐受范围,水泡肯定会出现。
出了水泡不必着急。水泡内的液体会被身体慢慢吸收,一般手上出了水泡,睡一觉后它就回去了。不过这时皮肤已经被破坏,所以几天后出现水泡的地方就会掉一层皮,其实这只是坏死的角质层而已,不必紧张。新长出来的角质层会比原来致密,也比原来厚,这是人体的应激反应,再厚一些的角质层就是老茧了。一旦到了这个层次,你怎么弹筝也不会出水泡了,因为皮肤已经适应了这种刺激。
有些人水泡好了,再练琴就又出来。这种情况是因为皮肤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所致。前面已经说过,出水泡后适当休息,水泡内液体就会自然被吸收,这时表面看来水泡好像已经没有了。可虽然液体被吸收了,表面看不出有水泡了,但皮肤的受损部位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恢复,所以再遇到摩擦,液体又会渗出来以自我保护,水泡就又出现了。所以,出水泡后适当处理是很必要的。
【以下所介绍的处理方法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未成年人请在监护人指导下阅读。如要进行实际操作,请寻求具有医师资格的专业人士现场指导。因无视本段说明导致严重后果的,作者不负责任。】
出了水泡后,首先要看水泡大小情况再考虑应对办法。要是水泡比绿豆还小,那么就休息一晚,第二天水泡肯定会被吸收。这时再用胶布或创可贴粘上厚度适中的无菌棉球垫在起泡部位做缓冲,就可以照旧练琴干活了。
如果水泡和黄豆差不多,那就要进行一定的处置。一般是用消毒后的针刺破水泡,将里面液体排出来,然后再用无菌棉花做成缓冲垫包扎。包扎好后仍然可以练习,不过要控制练习强度,以使受损的皮肤得到足够的休息。这里要提醒几点,一是注意消毒。消毒过程比较关键,根据李清晨医生的建议,一般情况下可以把针浸泡在医用酒精内30分钟,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不过我经常都是用打火机烧,直到针尖变红……显得很是暴力,不是吗?)。水泡以及周围的皮肤也要用酒精消毒。二是选择合适位置刺破水泡。刺水泡时不能在水泡顶端,而要在水泡根部。有经验的一般都会在水泡根部稍远一点的健康皮肤入针,从角质层穿过去直达水泡。角质层很厚,手法准确的话根本不会疼痛,也不会受伤。这样,在把水泡内部液体排出去后,健康皮肤和残存的液体会把针刺的小口封住,免得空气进去。千万别用剪子刀片之类的东西去处理水泡,这样开口太大,空气进去的会很多,不但非常疼,还容易感染。
一般因为弹筝而出的水泡最大也就是黄豆粒这个量级,不会太大。一旦真出现了很大的水泡,还是赶快去找医生处理比较稳妥。
出水泡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处置得法,一般不会再出血泡。出了血泡就说明处于皮肤更深部位的毛细血管受损,有血液渗出来了。这个情况就相对比较严重,不过按照上面的做法也不是不行,胆子小的还是去医院比较合适。
最后再强调一句,手上出了水泡,不做任何处置还继续练琴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有些记者为了增强文章可读性,往往对水泡问题进行文学性的阐述,比如说某人练习刻苦,肯定是手上出了小水泡还继续练,小水泡变大水泡,大水泡上面又出小水泡,水泡又变成血泡,血泡又破了,琴弦上都是血,如此这般……其实这都是文学的夸张手法(有过几篇写我和写我们同事的文学作品就经常使用这样的桥段,可事实上,我除了扫地时偶尔会出个小水泡之外,当年练琴似乎根本就没怎么重视水泡问题。对水泡的研究是在做老师以后),并不能成为我们日常行为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