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养生宜“收养”之道 心境宜宁静
发布时间:2023/1/29 15:07:14 浏览数:227
  “秋天乃多事之秋”。转眼间,季节从初秋到了深秋。人们应该如何健康度过秋天,衣食起居等方面有哪些是需要多加关照和防范的地方?《黄帝内经》中就有指导四季养生的方法:“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市立医院中医专家路俊臣提醒,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天气越来越干燥,养生需防范秋寒和秋燥、尤其对于那些体弱多病的人,更要注意秋养肺。

  天气转凉防范秋寒

  金秋季节,气候变化无常,特别是寒露之后,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较大。

  “我们要顺应气候变化,适当注意保暖,以防止感冒和引发呼吸道等各种疾病,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服,防寒保暖,防病保健。在此季节,我们要注意,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

  路俊臣说,“要本着衣装适宜的原则,避免着凉又不能过早、过多添加衣物。在此季节只要不是过于寒冷,就要尽量让机体保持于凉爽状态,让身体得以锻炼,使其具有抗御风寒的能力。”

  天气渐渐转凉,这时候只有加强防寒锻炼才能增强抵抗力,抗击秋寒。天气渐凉时加强防寒锻炼,可使人体内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

  注意“收养”和防燥

  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总的规律,秋季的养生之道的关键是一个“收”字,故称“收养之道”。

  路俊臣说,秋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防凉防燥。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要从“肺”着手。因为“秋三月,肺气旺”,肺不但气旺,也是最易被侵犯的脏器。

  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季,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舌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路俊臣说,这就是秋季养生要防燥的缘由。

  中医认为“肺乃气之海,气乃人之根,人乃气之聚”,肺与秋气相应。

  路俊臣说,秋季降雨少,空气干燥,燥邪最易伤津犯肺,使人出现咽干、鼻衄、咳嗽、肤涩等“燥病”。因此,秋天养生应以养肺为先,防病要特别注意防止呼吸疾病感染。 

  此外,经常生气、工作压力大也会变成秋燥的“帮凶”,会加重不舒服的程度。路俊臣建议,要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也能减轻燥热的不适之感。
相关评论
    评论未找到
1/1